附件4
“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務專項方案
為了推進“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務,制訂本專項方案。
一、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基本原則
1.堅持高點站位,前瞻布局。按照“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和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適度前瞻性、高標準布局優質的教育、衛生、文體旅等公共服務設施和資源,為完善城市功能、吸引集聚人才、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堅持軟硬并舉,機制創新。根據新城人口、產業規劃和布局等特點,統籌布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創新體制機制,協同推進新城建設與所在區發展,平衡好增量資源布局優化與存量資源質量提升,既注重硬件設施的配足配齊,又注重人才等軟件的內涵提升;既注重顯示度高、輻射力強的重大民生項目,又關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3.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充分挖掘新城各自資源稟賦優勢,強化自身特色,避免同質化,根據新城現實基礎和發展條件,按照“一城一策”、各有側重的原則,構建差異化發展的新城功能格局,滿足新城不同產業和人口的公共服務需求,注重內涵發展,打造獨特的公共服務品牌。
4.堅持市、區聯動,統籌推進。強化市、區聯動的工作機制,提高資源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務配套效率。市級部門加強指導和政策供給、注重優質資源引入和平臺搭建;區政府發揮主體責任,科學合理規劃、推進政策和項目落地,形成協同推進新城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二)發展目標
圍繞打造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新城具備獨立完善的綜合城市功能,形成優質均衡、公平高效、便利可及、保障多元的公共服務體系。
到2025年,新城公共服務優質均衡水平顯著提升,人才吸引集聚能力明顯增強,居民就近服務需求基本滿足,15分鐘社區生活圈初步覆蓋,建成一批顯示度高、獲得感強的重大功能性民生項目,引入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務品牌資源,新城公共服務區域影響力明顯提高。
到2035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令人向往的高品質現代化新城,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面覆蓋,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公共服務建筑和品牌涌現,高水平、多層次、有特色的公共服務體系更趨完善,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二、重點舉措
(一)教育領域
根據新城人口變化趨勢,前瞻性規劃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優質教育供給,構建滿足每一位學習者終身發展需要的教育體系。到2025年,基礎教育質量顯著提升,服務學習者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育人體系全面構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化融合,教育對城市功能的提升作用進一步凸顯。
1.提升托育和學前教育服務水平。發展普及普惠、安全優質、多元包容的托育和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增加托幼一體化園所,支持有條件的民辦幼兒園開設普惠性托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托育機構。到2025年,推進新城街鎮普惠性托育點覆蓋率不低于85%,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不低于85%;推進優質園創建工作,加快完成新城內公辦一級幼兒園超過50%、公辦示范性幼兒園超過10%的目標。
2.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支持新城所在區率先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鼓勵加快以學區和集團為主推進優質資源均衡布局配置。按照本市新“五項標準”,加強現有學校校舍、師資、信息化等軟硬件配置,整體提升教學育人水平,努力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建設一批由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領銜、覆蓋義務教育學校的示范性學區集團及新優質特色學校。支持新城積極探索建設若干所基于信息技術,以學習者為中心,智能化、個性化、開放式、創新性的基礎教育“未來學校”。實施新一輪城鄉攜手共進計劃,鼓勵新城引入優質師資,完善中小學教師人事管理制度和配套激勵政策。
3.增加優質高中資源供給。加強統籌優質高中資源,在已舉辦上海中學東校、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復旦附中青浦分校、格致中學奉賢校區等的基礎上,在松江新城引進1所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辦分校、推進上外云間學校建設,在南匯新城籌辦華東師范大學二附中臨港校區。加強嘉定一中、青浦高級中學、松江二中、奉賢中學等新城所在區的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內涵特色建設。
4.支持教育特色多樣化供給。支持新城民辦學校創建中小學特色校(項目)和優質幼兒園。支持引入優質國際教育資源,發展新城國際化基礎教育,滿足海外人才、海歸人才、高層次人才子女的就學需求,支持在南匯新城引入優質國際化教育品牌,并按需設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5.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能級。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托新城優勢主導產業和高校資源,建設一批“中職-專科高職-應用型本科”貫通專業和五年一貫制新型高職院校,鼓勵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擴大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供給。在嘉定、青浦、松江新城各引進或培育1所與產業緊密對接的新型高職院校,支持南匯新城建設1所混合所有制新型高職院校。
6.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協同發展。依托本市開展的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支持南匯新城作為試點核心區,在產教融合制度、人才培養改革、重大平臺載體創新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支持松江、嘉定、青浦、奉賢等新城結合區域和產業特點,健全產教融合協同發展機制。推進上海大學嘉定校區與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合作共建微電子學院;支持松江新城引入有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應用型民辦高校;探索在南匯新城引進1所德國高水平職業院校;在松江、奉賢海灣、臨港等大學城內涵建設中更注重與新城的融合發展,加強奉賢大學城與新城的交通連接。
(二)衛生領域
以高標準科學規劃、高質量健康服務為導向,加快市級優質醫療資源向新城擴容下沉,按照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標準,加快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到2025年,打造與新城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活需求相配套的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1.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完善區域內院前急救體系網絡布點,每個新城至少設置一個急救分站。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制度,設置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城分中心,滿足30分鐘覆蓋本區域的應急響應能力要求。加快精神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每5萬-10萬人設置1所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點(包括心理咨詢等)。加快推進醫防融合的疾病綜合防治服務管理體系建設,提高新城居民對公共衛生服務的感受度。加強衛生監督工作,按照每20萬-30萬常住人口(1至2個街鎮)設置1個衛生監督工作站。
2.提升社區醫療服務能力。完善新城醫療服務網絡,充實和穩定基層衛生人才隊伍,每個街鎮設置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3-5個居委會、1萬-2萬常住人口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提升與建設優化,結合社區醫院、社區康復中心建設等項目,全面提升社區診療、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服務能級,打造涵蓋基本衛生健康服務、全科醫生執業、市場資源整合、醫養結合支持的綜合性平臺。
3.推動市級優質資源下沉。推進市級優質醫療資源向新城傾斜,各個新城至少設置1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院區),加強對市級醫院新城院區服務區域的績效考核。在嘉定新城推進瑞金嘉定院區醫療科研綜合樓建設、市中醫醫院嘉定新院項目,在青浦新城新建中山醫院青浦院區,在松江新城推進市一南院創傷急救及婦兒診療中心綜合樓建設,在奉賢新城建設新華醫院奉賢院區、國婦嬰奉賢院區、兒科醫院奉賢院區,在南匯新城推進市六臨港院區二期醫療綜合樓建設等項目。
4.強化區域醫療中心功能。支持服務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區級醫院建成區域性醫療中心,重點提升急診和專科服務能力,發揮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急危重癥搶救、疑難病轉診、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培訓等功能。支持市級醫院下沉資源,加強與區級醫院管理、診療服務、臨床科研、人才培養等聯動,建立緊密型醫聯體。支持區級中醫醫院新建、遷建,依托區域中醫醫聯體下沉資源,加強與區級中醫醫院服務和人才培養的聯動。
5.推動臨床研究成果轉化。支持新城醫療機構設立科研成果轉化部門,鼓勵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技術轉移服務,鼓勵新城產業園區、行業組織等建立產學研醫對接平臺,推動醫學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進一步發揮瑞金嘉定院區、瑞金腫瘤(質子)中心服務高端醫療設備和精準醫療產業,新華奉賢院區服務東方美谷醫療美容產業,市六東院服務臨港新片區生物醫藥產業的作用。
6.支持高水平社會辦醫發展。對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發展空間,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中醫醫療機構,支持一批品牌化、連鎖化社會辦全科診所發展。引導發展高水平兒童、婦產、康復等特色專科醫療機構,逐步提高新城中社會辦醫的比例。支持南匯新城引入國際化民營醫院,爭取醫療領域更大力度開放探索,對國外已批準上市的藥物、醫療器械等,在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先行使用,并將開放政策在各新城中積極復制推廣。
(三)文化體育旅游領域
深入挖掘嘉定新城汽車文旅、青浦新城江南水鄉、松江新城上海之根、奉賢新城東方美谷、南匯新城未來之城的獨特文化基因和文體旅優勢,集聚配置重點項目,導入優質資源,推廣品牌活動,深化挖掘在線新文體旅等新模式、新業態。到2025年,在新城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影響力、輻射力的文旅品牌和一批高水平專業賽事,有效提升優質文化體育旅游服務的專業化、便利化水平。
1.完善公共文體服務網絡。聚焦新城群眾文化需求和區域發展實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開展“更新與提升計劃”,推動智慧化升級,進一步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通過盤活存量、復合利用、技術創新等方式,加快設置一批布局科學、功能豐富、特色鮮明的嵌入式社區健身場所,實現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街鎮全覆蓋,每個新城規劃新建至少1個都市運動中心或體育公園,打造高品質體育服務設施集群。加大學校文體設施開放力度,進一步推進運動場館共建共享。
2.布局高水平文體設施。在嘉定新城推進上海市民體育公園功能拓展,升級打造上海國際賽車體育休閑空間;在青浦新城建設青浦(長三角)演藝中心、海棠體育公園,整體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在松江新城推進人文松江活動中心建設,新建松江博物館新館;在奉賢新城建設“海之花”大型公共文化綜合體,新建奉賢新城(南上海)體育中心;在南匯新城推進上海天文館、冰雪之星等建設,布局臨港足球訓練基地、海昌文旅綜合體等一批重大項目,打造水上運動中心。
3.導入市級優質文化資源。支持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中華藝術宮等市級博物館、美術館與新城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劇場開展合作共建,強化市級專業指導和人才交流,每年舉辦市級博物館新城巡展,支持舉辦新城特展。積極引入上海歌劇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市級文藝院團資源和文化運營團隊,推動九棵樹、保利和新城擬建的相關文化場館品質功能提升。開展民營院團巡演活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城文化場館運營和演藝經紀。通過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平臺,搭建新城與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舞團、上海市舞蹈學校、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等演藝資源的共享機制。
4.舉辦品牌特色文旅活動。支持新城舉辦上海旅游節、上海市民文化節等市級節慶活動的系列活動,承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市非遺主會場等活動,舉辦國際電影電視節展映活動。支持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上海雙年展、上海街藝節等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大型藝術展覽活動,在新城設立分展場、分會場或城市項目。支持新城打造“一城一品牌”文化和旅游節慶活動,支持嘉定新城舉辦上海汽車文化節,青浦新城舉辦長三角江南文化藝術節,松江新城舉辦“上海之根”文化旅游節,奉賢新城舉辦“東方美谷”藝術節,南匯新城舉辦“滴水湖”歡樂頌。
5.打造高水平體育賽事。支持嘉定新城辦好F1中國大獎賽,培育推廣棒球、壘球等體育項目,創建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支持青浦辦好世界賽艇錦標賽、環意長三角自行車公開賽等賽事;支持松江辦好世界高爾夫錦標賽-匯豐冠軍賽,大力發展大學生體育賽事,舉辦2022年世界大學生室內五人制足球錦標賽;支持奉賢辦好ITF國際青少年網球巡回賽等賽事,引入國際頂尖極限運動賽事;支持南匯新城舉辦上海半程馬拉松、鐵人三項賽等賽事,培育水上運動品牌,打造特色冰雪運動、海港城市定向、航模、機器人、寵物競演等時尚體育賽事和活動。
6.探索創新文體服務供給機制。繼續探索文化體育場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探索靈活多樣的運營方式,挖掘各類場館的功能活力和運營潛力。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因地制宜利用工業廠房、商業用房、倉儲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頂、地下室等空間建設改造文體設施,擴大各類體育健身場地和服務供給。
(四)養老和社區服務領域
不斷推動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協調發展、醫養康養服務深度融合,發展普惠型、品質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不斷提高社區服務質量,將各類公共服務向社區、向家門口、向居民身邊延伸,提升服務集成化、便利化、智慧化程度,實現15分鐘社區生活圈高質量覆蓋。到2025年,新城全面構建老年友好型社區,家門口服務體系形成特有品牌,居民可就近享有便捷、高效、智能的公共服務。
1.發展嵌入式養老服務。加快現有社區養老機構達標改造,按照每千人建筑面積40平方米、服務半徑宜在1000米內的標準,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實現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街鎮全覆蓋,加強建設樞紐平臺功能,做實專業照護、醫養結合、助餐服務、精神文化等各類服務,增強社區持續照料能力。支持將新城納入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政策范圍,提升居家養老便利程度。鼓勵新城發展康復輔具社區租賃服務,搭建輔具租賃和康復服務的平臺和場所。
2.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維持對新城保基本養老床位建設的市級財力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專業照護、醫養結合水平。鼓勵養老服務機構與醫療機構臨近整合設置,提高區域內優質醫療資源對養老服務的支撐,促進新城醫養護融合發展。鼓勵新城發展互聯網遠程醫療及照護支持服務,以及電子健康檔案、一鍵救援等智慧養老服務,綜合運用各類智能化手段,提升養老服務能級。支持新城引進或培育一批社會化養老機構和連鎖品牌,提供多層次、專業化養老服務,進一步提升新城養老服務供給水平和管理效率,鼓勵社會力量打造集康復輔具展示體驗、老年用品消費、老年教育文娛等一體的銀發消費綜合體。
3.推進家門口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深入挖掘新城文化資源和歷史文脈,根據“共享集約、便捷可及”原則,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新城特色的一站式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完善軟硬件配置標準,推進黨建群建、事務辦理、養老托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功能復合設置,并結合社區居民特定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支持新城公共服務領域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和智慧終端等建設,推動線上與線下結合,綜合服務與專項服務結合,進一步提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功能和運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