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發言中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確立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廣泛擁有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的戰略目標。
習總書記的莊嚴承諾,昭示了中國在經濟社會轉型,實現低碳綠色生活方式上的決心,在全球環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的大國擔當,也是我國國際地位提升,更廣泛參與全球治理的具體體現。
近10年間,我國能源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化石能源比例持續下降,核電發展平穩,新能源增長迅速,中國的新能源行業呈現出行業潛力大、產業鏈完備、資本活躍度高、產業活力強、充分競爭的發展態勢。
“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更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黃金期,同時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央企業作為國家能源發展的中堅力量,承擔著能源轉型與能源革命的重要歷史使命,在裝機以及利潤貢獻率方面,各大能源央企的新能源板塊基本占據半壁江山。
新能源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同時,電價持續下行,平價時代來臨,企業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開發過程中如何在更好地與環境保護相融合、與地方政府實現企地共贏的同時,保證發展速度和質量,對能源央企的開發能力、資金實力、技術水平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源央企要從系統思維的高度、以高效的執行力做好戰略布局以及投資管控,確保“十四五”行業高質量快速發展。
一、結合自身優勢,因地制宜進行戰略布局
(一)“三北”等地區結合特高壓等電力送出工程布局大基地項目
中國的新能源資源分布呈現資源富集區與電力消納集中區域不相匹配的特點。隨著平價時代來臨,實現大規模、長距離送出的新能源基地項目將成為迅速擴充裝機的一種主要手段。
基于新能源資源的天然優勢,“三北”地區仍將是新能源戰略布局的主戰場。各大電力集團在“三北”地區均有火電、煤炭、化工等各類重資產布局,可進行產業有效融合、協同發展。目前國電投烏蘭察布、華能甘肅隴東、廣核內蒙古興安盟等基地項目均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部分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
(二)水電豐富區開發風光水儲一體化基地項目
在云南、貴州、四川等水電發達地區,在已有大規模水電項目基礎上,配以一定比例新能源項目,從而實現以水電作為調峰電源,解決清潔能源消納過程中的電網波動性問題,滿足電網調峰要求,因此風光水儲一體化基地項目也是值得大力推進的開發方向。
(三)有效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典型項目
在資源條件較好、互補特性較優、需求市場較大的電網送受端,合理優化增量規模、結構與布局,開發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典型項目建設。
(四)在中東部電價高、不限電區域綜合利用土地開發漁光互補、農光互補項目
中東部地區接近電力負荷中心,電網結構穩定,消納能力強,但其大規模的閑置土地較少,同時面臨較大的生態環保、水土保持壓力,大面積開發風光電項目存在較大障礙。因此中東部區域要因地制宜尋找解決方案,集中式項目與分散式項目相結合進行開發。
結合農業農村建設,在一般農用地、坑塘水面等區域利用既有農業設施積極推進建設農光互補、漁光互補項目,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做好土地綜合利用,實現地面和水面的循環利用以增加項目收益。
(五)逐步推進市場化交易以及增量配網項目建設
從長遠來看,標桿電價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新能源發電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是必然趨勢。因此要做到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電力市場交易的規劃和準備工作,取得未來市場競爭的先手優勢。
在電網覆蓋不足及負載集中地區,積極推進大工業廠房分布式、大型企業直供電等項目,爭取優勢電價,突破傳統項目開發模式,實現項目落地,拓展項目開發新渠道。
(六)加快推進綜合能源利用
目前,各新能源企業正在把綜合能源利用的技術創新、項目開發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戰略目標。隨著能源供給結構性改革深化,綜合能源利用項目開發、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應用集成發展空間巨大,并有望成為新能源領域新的增長點。
二、項目規劃先行,長短期項目相結合
新能源發展規劃要與國土資源、生態環保等規劃相協調,在確保儲備資源列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的同時,將每年申報國家指標的常規項目與深入跟蹤包裝的大基地項目進行長短周期有效結合。
常規申報項目常抓不懈。根據目前的政策,國家能源局每年組織一次平價、競價項目申報,各省市地區打分要點不一。總體上常規申報指標項目要提前做好前期顛覆性因素排查,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拓展前期工作深度,在環評、水保、壓覆礦、電網等方面取得初批復或初步意見后,簽訂光伏項目土地預租賃合同,根據項目成熟度進行申報,形成儲備一批、核準備案一批、建設一批的良性循環格局。
大基地項目長遠謀劃。開發建設新能源大基地項目要堅持戰略定力,堅持打持久戰。長短期相結合,短期項目圍繞就近特高壓電力送出工程進行布局,長遠布局的基地項目從電網規劃入手。
在掌握大基地風光電資源,確保排除顛覆性因素,落實環評、土地、林業不受限的前提下積極尋找受端市場,落實受端情況,與電網公司一道逐步推進基地項目開發建設。
三、自主開發、合資開發、定制化預收購、收并購存量項目等多手段并舉
各大能源央企可借助全國各地的既有產業布局,在開發、收并購、預收購等開發路徑持續發力,利用人力資源優勢、既有地方布局優勢進行新一輪的跑馬圈地,儲備資源進行自主開發,做好前期深度儲備,確保前期費用、規劃編制費用的及時性;與當地優勢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組建合資公司,充分互補優勢資源進行開發建設;在市場上鎖定一批未建成項目,進行全過程深度管控的項目定制化收購;同時收并購一批資源較好、前期手續較為完備、設備質量無重大缺陷的優質新能源存量項目作為擴充裝機的重要手段。
四、以一定程度的投資授權保證央企決策速度
新能源行業市場活躍度較高,要求中央企業必須以較快的決策速度以及靈活的合作方式,去面對日益嚴酷的激烈市場化競爭。各大能源央企要做到充分授權,縮短審批路徑、提高決策效率,才能適應新能源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抓住轉瞬即逝的市場良機。
五、打破技術壁壘,配置儲能等解決新能源穩定性問題
“十四五”期間新能源產業勢必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承擔更重要的歷史使命,必須要解決新能源電力系統穩定性和波動性的問題,能否充足穩定持久進行安全的電力供應,成為新能源能否替代傳統能源的關鍵。必須解決好日常高峰低谷調峰、季節性調峰問題,要加強氫能、儲能等技術手段的應用,盡快打破儲能壁壘。同時要合理優化項目儲能方案,以產業鏈的高速發展帶動儲能技術進步和造價下調,不斷優化新能源儲能性價比確保項目收益。
六、通過金融手段降低融資成本,合理優化稅費
要充分利用中央企業融資成本優勢,利用金融手段、通過產業發展規模化等優勢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從長遠看,國家信貸寬松政策、基準利率下行應是持續性的,項目融資過程中能否取得較低成本的資金對項目收益率有較大影響。2020年各大電力集團在建新能源項目利率在3.9-4.65不等(當前LPR為4.65%)。
以一個10萬kW風電項目為例,同等條件下,長期貸款利率的變動對收益率的影響如下:
由上圖可知,若其他條件不變,長期貸款利率由4.65%下降到4.0%,降幅約14%,則資本金內部收益率可由10.17%上升到11.21%,增幅約10%。
同時,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也是影響光伏項目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可通過在行政鄉選址,以農光、漁光項目不改變土地種植現狀等方式進行合理規避,同時各區域政府的稅費政策有一定彈性空間,可與政府溝通以陰影面積、樁基面積等標準進行收費及爭取稅收優惠等手段降低前期投入,保障項目收益。
七、通過規模化采購、優化設計,降低非技術成本
隨著平價項目到來,許多地區開始推行低電價競爭政策,這對投資企業的成本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央企可通過產業規模化的優勢,深度優化設計、爭取政策優惠等方式,堅守經濟效益要求的底線。
一是要精細控制成本。以大規模集中采購降低成本,憑借專業優勢,從各個環節精細化控制成本,尤其是非技術成本。2020年各大能源央企均針對風光電等主設備進行了集中采購,有力的降低了項目成本。
二是通過優化設計,對光伏項目進行合理容配比設計,同時進行新技術跟蹤,加強設備選型、機組點位選擇和排布、光伏組件排布、線路優化等環節把控,細化每一個影響項目收益的細節,確保對自然資源最優化利用。
以10萬KW光伏項目可優化的造價空間為例,綜合技術及非技術成本后,預測單位靜態投資可下降0.112元/W,資本金內部收益率約可提高三個百分點。
八、打造“融合發展、企地共贏”新模式
面對可再生能源發展歷史機遇,結合中國的風光自然資源大部分處在經濟較不發達區域的實際情況,中央企業要將資源獲取與履行社會責任有效結合。與當地政府、當地居民等建立起一套“融合發展、企地共贏”的市場開發投資模式以及企業、地方政府、貧困戶多方共贏的合作機制,將資源獲取與產業扶貧、鄉村振興進行有機結合,助力脫貧攻堅的同時提升資源獲取競爭力。同時要高度重視合規性,就上述工作爭取投資授權支持,優化“對外捐贈”和“惠民工程”投資管理。
九、將新業態培育作為突破方向,加大戰略性資源儲備
黨的十九大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各能源央企應當針對儲能技術,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以新能源制氫、機械儲能為重點,全力推進科研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積極拓展新業態開發,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布局充電樁項目、拓展新能源制氫業務,逐步探索風光電以外的新能源戰略布局,搶占發展高地。
十、以市場化的激勵機制確保人才隊伍穩定,打造核心競爭力
新能源市場蓬勃發展,但在各大央企內,資源評價、方案設計,尤其是投融資、收并購專業的人才隊伍不甚健全。快速的業務發展,需要一流的專業人才。要加大專業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以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培養和引進專業化人才,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建立健全中長期激勵機制,與員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